購物車 0

<古珠詮釋> 書籍閱讀分享

018 戰國西戎墓地的金飾和瑪瑙珠

018 戰國西戎墓地的金飾和瑪瑙珠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475~前221 / 戰國時期 *材質: 黃金 *介紹: 西周時期,貴族用青銅列鼎和珠玉組佩的方式來標幟地位和財富,但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再加上與北方遊牧民族戰爭以及貿易交流頻繁,遊牧民族的金飾傳統、動物題材等草原風格審美,也頻繁出現在中原的飾品工藝中。 2001年時,位於甘肅的馬家塬遺址被發現,墓主人可能為一位西戎領袖或貴族,他的身上佩帶有許多複雜精美的裝飾品,墓中還有許多豐富的墓葬品: 各種珠飾

閱讀更多 →


017 春秋金飾

017 春秋金飾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770~前476 / 春秋時期 *材質: 黃金 *介紹: 中國的中原諸國在西周時期比較少使用黃金等貴重金屬製作佩飾,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由於受到西方和遊牧民族的衝擊,黃金飾品明顯增加。其中秦國因為靠近西域,因此秦國的墓地便經常出現草原風格的金器和金飾,明顯有受到中亞和北方民族的影響。 而春秋早中期的芮國,緊臨秦國,雖然後來被秦國所滅,但考古發掘出來的芮國貴族墓葬中,也有許多珍貴的黃金器物。 1. 陝西劉家洼,芮國國君墓,獸面鑲松

閱讀更多 →


016 西周金飾

016 西周金飾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材質: 黃金 *介紹: 西周時期,黃金飾品的製作工藝和美術造型已經很成熟,與玉器一樣,很多黃金飾品的造型來自對於青銅器紋樣的解構。西周時期的黃金製品主要集中在西北、中原和西南,並且有南北風格上的差異。由於材料稀有和等級制度,中原的黃金飾品一般只出現在貴族大墓中。 其中在1990年所發掘的河南三門峽虢國墓,是西周晚期、虢國國君虢季的墓葬。墓葬中的這組金飾,出土時位於墓主人虢季腰身周圍,背面皆有絲織品遺留紋

閱讀更多 →


015 西周組佩的玉墜飾

015 西周組佩的玉墜飾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材質: 玉 *介紹: 西周組佩上有各種形制的墜飾。 常見的形制有璜、珩、玦、環、束絹形佩、盾形佩、龍佩、獸面、蟬、蠶、鳥、兔、魚、龜貝等。其中,束絹形佩 (像蝴蝶結)、盾形佩和蠶蛹這幾種墜飾,流行的時間大致只在西周,春秋時期基本就衰落。而周人對小蠶和蠶蛹的喜愛來自他們擅長的家蠶養殖和絲綢紡織。 1. 束絹形佩: 2. 盾形佩 3. 玉璜 4. 兔 5. 魚 6. 蟬 7. 蠶蛹 8. 鳥 9.

閱讀更多 →


014 西周龜背珠和玉管

014 西周龜背珠和玉管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材質: 玉石、螢石、煤精、綠松石等 *介紹: 在西周到春秋時期,龜背形珠是一種流行的形式,一般做為節珠穿繫在玉組佩,使用材質有玉石、煤精、綠松石、甚至人工合成材料費昂斯。 烏龜的題材出現的很早,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就有出土記錄,龜文化與龜崇拜,從新石器時代就已嶄露頭角,綿延至今。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1) 造型: 龜的造型上面是圓的、鼓的,下面是平的、方的,猶如古人觀察到的蒼穹與大地。《禮統》

閱讀更多 →


013 西周費昂斯珠

013 西周費昂斯珠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材質: 費昂斯(彩陶) Faience Beads *介紹: 西周貴族組佩中經常有一種藍色或綠色的珠子與紅色瑪瑙珠搭配在一起,這種珠子的材質是被西方學者稱為"費昂斯 (Faience)"的一種人工合成材質(主要是石英砂和釉料),算是玻璃的前身。 費昂斯珠一般成菱形,也有管狀。相同形制和材質的珠子在更早的埃及及西亞也能看見,因此多數學者同意這項工藝是由西方傳入,後來逐漸在中國本土形成了中國自己的系統。

閱讀更多 →


012 西周紅瑪瑙珠

012 西周紅瑪瑙珠 ​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介紹: 在西周時期,紅色瑪瑙珠大量出現在玉組佩中,其功能是用於連接玉組佩中的玉璜和其他玉件,這種珠子又被稱為"西周瑪瑙",或者簡稱"西瑪",是西周時期屬於皇親貴族才可以使用的佩珠。 西瑪的特色是使用純天然紅色瑪瑙,經過敲打成大體的雛形,然後再經過仔細的研磨修整成形,中間鑽孔時為一面打孔,在要打通的時候再通過外力敲打下最後沒打通孔道的一部分,所以西周瑪瑙珠子一面為喇叭狀口,口沿完整沒有崩口,一面為肉眼

閱讀更多 →


010 & 011 西周貴族組佩及雜佩

010 & 011 西周貴族組佩及雜佩 *地域: 陝西、山西、河南 *年代: 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 *介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武王分封諸侯、採行階層分明的等級尊卑制度,而此時期流行懸掛於脖頸間的大型玉組佩,則是貴族們身份和威嚴的高貴象徵。通常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玉組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與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身分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顯得氣派出眾,風度儼然。 而相較於用於廟堂之上莊嚴正式的組佩,雜佩則多半是平常生活中的佩帶之物,

閱讀更多 →


008 & 009 三星堆及金沙遺址

008 & 009 三星堆及金沙遺址 ​ *地域: 成都廣漢三星堆遺址 ; 成都金沙遺址 *年代: 公元前2800~前800年 (三星堆) ; 公元前1500~前500年 (金沙) *介紹: 三星堆與金沙文化是成都平原上的區域性青銅文化,金沙遺址與三星堆有明顯的繼承關係。這片遺址以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青銅器、金器和玉禮器聞名,具有獨特的美術型式。 由於沒有文字資料,至今對三星堆、金沙遺址背後的文化來源,仍有各種說法: 除了與中原商代二里頭文化有相似之處外,部分文物顯示似乎也與古埃及蘇美爾文明、以

閱讀更多 →


007 新干大洋洲

007 新干大洋洲 ​ *地域: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文化遺址 *年代: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 *材質:綠松石、青銅器、玉器 *介紹: 江西新干大洋洲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商文化遺址,出土相當數量的商文化形制和紋飾的青銅器,被專家稱為「江南青銅王國」。此外,遺址中的綠松石飾品特別豐富,有串成項鍊、也有用於青銅器鑲嵌,還有一種個體較大的方型綠松石扁珠,穿成腰帶,這種用綠松石穿成腰帶的形式在同期的出土資料中僅見於新干一例。 1.伏鳥雙耳青銅虎 虎立體圓鑄,內空無底,商伏鳥雙尾虎四腿撲伏於地

閱讀更多 →


006 殷墟的珠飾

006 殷墟的珠飾 ​ *地域: 河南安陽殷墟和商文化遺址 *年代: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 *材質: 玉石、瑪瑙、綠松石、天河石等 *介紹: 1982年,河南安陽殷商遺址的發現與考古發掘,揭示了大量的商代文明。 商代遺址中除了各種材質和形制的珠子外,綠松石在裝飾物上的使用量更是明顯巨增。而鑲嵌技術的逐步成熟伴隨著青銅器工藝的發展,此時更開始出現了鑲嵌綠松石的各種青銅器藝品。 * 補充資料: 商代的「綠松石」是如何鑲嵌在青銅器上的? 首先在青銅器上先鑄成陰刻紋飾,然後依照紋飾的規

閱讀更多 →


005 夏家店下層文化

005 夏家店下層文化 ​ *地域: 於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發現,主要分布地點以遼河上游一帶為中心。 *年代: 公元前2200~前1500年 *材質: 玉石、瑪瑙、綠松石、陶器、青銅器 *介紹: 因為夏家店遺址有上下垂直兩層、年代前後不同的文化,因此上層稱為夏家店上層文化,下層則稱為夏家店下層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除了已經掌握青銅鑄造技術外,由出土的紅瑪瑙、綠松石等半寶石所製作的多樣珠子、管子和墜飾以及相關遺址來判斷,夏家店很可能也有了專門製作各種珠飾的專業工匠、作坊,產品貿易可以流通到其它各處。

閱讀更多 →


004 齊家文化

004 齊家文化 *地域: 黃河上游地區 *年代: 公元前2200~前1600年 / 新石器晚期 *材質: 地方玉料、綠松石、天河石、青銅器 *介紹: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除了各種以當地玉料及半寶石製作的飾品外,齊家文化著名的還有各種以當地玉料製成的禮器,如玉璧、玉琮、玉璜,以及最重要的,進入青銅器時代,開始出現青銅合金的廣泛製品,包含銅鏡、銅臂釧、銅矛、銅匕首等。 (補充照片) 1. 重輪星芒紋銅鏡 *圖片來自 https://www.neac.gov.cn/se

閱讀更多 →


003 良渚文化

003 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地域: 長江下游地區 *年代: 公元前3300~前2300年 / 新石器時期 *材質: 玉石 *介紹: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地域以環太湖地區為中心。 良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玉器的使用與隨葬,包含各種玉飾、玉琮、玉璧、玉鉞等。 (補充資料) 良渚文化著名的玉器圖案: >神徽 (神人獸面紋) 這個圖案是良渚文化的著名標誌,針對它獨特神秘造型的不同解說多達四五十種。有人認為是蚩尤像,有人則認為是良渚人的圖騰祖先,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青銅器饕餮紋的前身。 神

閱讀更多 →


002 紅山文化的珠子和玉玦

002 紅山文化的珠子和玉玦 *地域: 遼河流域 *年代: 公元前3500~前1500年 / 新石器時期 *材質: 玉石、綠松石、葉蠟石 *介紹: 紅山文化是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涵蓋地域包括內蒙古中南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紅山文化的玉器非常出名,多為質地細膩的河磨料透閃石類(也就是軟玉)。墜飾形制豐富,主要為動物造型及抽象幾何造型的雕刻。 (補充資料) 紅山文化有幾樣著名的玉器造型: ​1. 玉豬龍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2. 玉玦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3. C形龍 ​ *現藏於《

閱讀更多 →


001 仰韶文化的珠子

《第一部分 中國及周邊地區珠飾》 ​ 001 仰韶文化的珠子 *地域: 黃河中游地區 *年代: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 新石器時期 *材質: 地方玉料、綠松石、骨 *介紹: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地理範圍包括整個黃河中游地區(甘肅、陝西、河南)。仰韶先民所製作的陶器色彩鮮艷,所製作的珠子有切片的骨珠、玉石墜、綠松石墜等。 (補充資料): 仰韶文化的墜飾多以石、陶、玉、綠松石、角、牙、蚌為材料,經切割、刮削、雕琢、鑽孔、精磨及火燒製成。裝飾的人體部位則可以從前額、耳

閱讀更多 →


1. 簡介

1. 簡介

本書於2021年由廣西美術出版社所出版,作者為朱曉麗。內容介紹世界各地、各個年代的珠飾。目錄如下: 一、中國及周邊地區珠飾 二、藏傳珠飾 三、東亞珠飾 四、東南亞珠飾 五、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次大陸珠飾 六、 伊朗、阿富汗和中亞珠飾 七、 西亞/中東其他地區珠飾 八、亞歐草原珠飾 九、 希臘、羅馬/拜占庭珠飾 十、歐洲其他地區珠飾 十一、古埃及珠飾 十二、非洲其他地區珠飾 十三、非洲貿易珠 十四、美洲、大洋洲珠飾 在本部落格中,除了會摘錄出本書中的重要內容外,也會蒐尋相關資訊予以補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