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珠詮釋> 書籍閱讀分享
038 唐代的金花和步搖
038 唐代的金花和步搖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618~907年 唐代 *材質: 黃金、銀、瑪瑙、水晶、玻璃、綠松石、青金石等 *介紹: 唐代因為與世界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頻繁,審美風格頗受異域影響。當時的貴族婦女盛行高髻,不但會以假髮補充、還會做成各種脫戴方便的假髻。她們將髮型梳成各種高大獨特的形狀,然後在髻上以金釵、步搖、簪、梳篦穿插髮髻,珠翠、金銀、玉石、時令花朵等點綴其間,林林總總、富麗華美,號稱"百不知"。 其中步搖是一種裝飾在髮髻中的金銀首飾,因為其上綴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
037 隋代的玻璃珠
037 隋代的玻璃珠 *地域: 陝西西安 *年代: 公元581~618年 隋代 *材質:玻璃 *介紹: 中國古代制瓷第一流,而玻璃製品雖然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涉獵,但一直不是強項,當時更多精美的玻璃製品都是通過絲綢之路千里萬里過來。一直到戰國中晚期,中國本地生產的玻璃製品才呈現井噴之勢。到了漢代,中國開始大量製作玻璃裝飾件,包括珠子、耳璫和環、璧一類的墜飾,但隨之而來的三國兩晉動盪,使得很多傳統工藝消失,玻璃製作一度中斷,此時來自西亞波斯的玻璃製品則多半貴為皇家所御用。 到了隋代,國祚雖短,但上承南
036 李靜訓墓的金項飾
036 李靜訓墓的金項飾 *地域: 陝西西安 *年代: 公元581~618年 隋代 *材質: 黃金、瑪瑙、水晶、玻璃、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等 *介紹: 在20世紀60年代、西安市梁家庄所發現的隋代李靜訓墓中,發掘出230多件隨葬品,大多精工細作、精美絕倫。(附註:李靜訓為隋文帝之外曾孫女,幼年教養在隋代深宮,倍受長輩寵愛。9歲時不幸染疾夭折,親人們心痛不已,以極高規格將她下葬。) 考古開棺時,墓主李靜訓頭上戴著鑲嵌珠寶的金銀珠花頭飾,上面的花朵是用金箔和銀箔製成,花蕊上鑲嵌著珍珠。金冠飾的頂部,
035 永寧寺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珠
035 永寧寺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珠 *地域: 河南洛陽 *年代: 公元386~534年 北魏 *材質: 玻璃 *介紹: 20世紀70年代,位在洛陽的北魏永寧寺遺址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的物件中以泥塑佛教造像和人像最為出名。 而在地宮中還出土了總數達15萬餘顆的五色小珠子,經清點估計有大小珠15萬餘枚。其中除極少數為水晶珠、瑪瑙珠外,其餘皆為玻璃珠,分別呈現各種紅、藍、黃、綠及黑色,色澤異常鮮豔。珠體最大的,直徑約0.35公分,小的直徑不足0.1公分。這類玻璃珠都呈扁圓形,中有穿孔,出土時雖然散落
034 兩晉的金勝和祥符墜飾
034 兩晉的金勝和祥符墜飾 *地域: 江蘇南京 *年代: 公元265~420年 晉代 *材質: 黃金、瑪瑙、水晶、綠松石等 *介紹: 兩晉時期延續了漢代以來製作祥符題材珠飾的傳統。 在南京發掘的一系列晉代家族墓地中,有黃金所製作的金勝,形制由漢代的玉雙勝演變而來(見026工字佩和雙勝),是祥瑞的象徵,具有辟邪的作用。 另外晉墓中還有各種大小約1~2公分的小金獸,中有穿孔,工藝精緻,造型可愛。 補充資料來自: https://mp.weixin.qq.com/s/rAooUUOr0LIBgY
033 滇文化的金飾
033 滇文化的金飾 *地域: 雲南滇文化 *年代: 公元前475~公元25年 戰國到西漢 *材質: 黃金 *介紹: 古滇國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金器,這與中國西南周邊、特別是金沙江流域產金沙有關。 滇文化出土的金飾,具有強烈的本土風格,尤其是其中獨特、生動的多樣性動物造型,顯示了古滇人生活在一個完整且具有野性的生態環境中。 此外,從古滇國墓葬出土的金鞘飾實物來看,它們做工精湛,既有實用性,也有很強的裝飾性,透著濃郁的滇國特色。這些金劍鞘飾的紋飾繁縟多變,再再顯示出當時滇國工匠高超的技藝。 補充資
032 滇文化的乳突扣
032 滇文化的乳突扣 *地域: 雲南滇文化 *年代: 公元前475~公元25年 戰國到西漢 *材質:紅玉髓、瑪瑙、綠松石等 *介紹: 乳突是古滇國最有代表的器型之一,它是一種中鼓而兩端收縮、類似現在斗笠造型的形制。目前尚不清楚當時滇人製作乳突時所使用的工具和方式,以及它的寓意為何。 乳突扣一般直徑2~5公分,高2~4公分,正面中心突起,表面打磨出光澤,但背面未經打磨拋光,背面中心位置有牛鼻穿孔。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乳突主要有三種用途:一、斂葬用珠褥上的串連飾;二、滇人衣物上的裝飾;三、青
031 李家山的蝕花珠和半寶石珠
031 李家山的蝕花珠和半寶石珠 *地域: 雲南滇文化 *年代: 公元前475~公元25年 戰國到西漢 *材質: 玉、綠松石、瑪瑙、紅玉髓、玻璃、貝殼等 *介紹: 兩千多年前,在雲南滇池(也稱昆明湖)和撫仙湖周邊,有一個神秘富饒的古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古滇國進入中國史冊200多年後,卻神秘地消失了。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亙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歷史上的這段輝煌。然而,在1966年發現的雲南李家山古墓群,以及從中陸續出土的文物裡可以看見,這
030 新疆出土的蝕花瑪瑙珠子
030 新疆出土的蝕花瑪瑙珠子 *地域: 西域新疆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 *材質: 瑪瑙、紅玉髓 *介紹: 對天珠,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瞭解蝕花瑪瑙珠的人卻不多,事實上,天珠是蝕花瑪瑙珠的一種。所謂的蝕花瑪瑙工藝起源於西元前2600年的印度河谷文明,後來擴展到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個地區,而中國的新疆、雲南、西藏、兩廣等地也有考古出土。這是一種運用化學方法對瑪瑙或玉髓進行處理,使珠飾表面呈現特定人工紋飾的方法。最早對蝕花珠展開研究的學者是英國的霍魯斯•貝克(Horace C
029 漢代西域新疆的珠子
029 漢代西域新疆的珠子 *地域: 西域新疆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 *材質: 瑪瑙、紅玉髓、水晶、玻璃、煤精、硨磲等 *介紹: 在漢代,中國中原地區的人稱現今新疆和中亞地區為「西域」,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段地方,世界各地不同膚色語言的商旅和工匠來往此處。也因此,新疆地區出土的珠子和墜子材質豐富、形制活潑多樣,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風格和技藝。例如:呈現羅馬風格的玻璃珠子、各種青金石和半寶石材質的珠飾、與同時期阿富汗地區類似的五彩光玻璃珠、以及發源於埃及,在滑石上燒釉
028 合浦港和海昏侯墓地的珠子
028 合浦港和海昏侯墓地的珠子 *地域: 廣西合浦,江西南昌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 *材質: 瑪瑙、紅玉髓、水晶、玻璃、玉、黃金等 *介紹: 在漢代,世界海運的發達程度可能超出我們基於文獻和出土資料的認識。其中廣西合浦是漢代最為興盛的港口之一。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發掘的上千座合浦地區漢墓群裡,從中出土了許多當時的舶來品,反映出合浦在漢代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是漢代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地點,也印證了《漢書》等史籍關於漢代經海路對外交往貿易的記載。 在合浦漢墓群出土的
027 漢代祥符題材的小獸和墜飾
027 漢代祥符題材的小獸和墜飾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 *材質: 玉、紅玉髓、水晶、琥珀、煤精、玳瑁、綠松石等 *介紹: 所謂的「祥符」,也就是吉祥的象徵物。在漢代,由於仙道思想的流行,因此各種具有護身或吉祥寓意的個人裝飾品大量出現,它們與先秦那些對應社會等級的飾品不同,更多的是奢侈的目的和辟邪的意義。 漢代這些小飾件一般個體都很小,製作精美,題材豐富,所使用的材料也很廣:除了玉,還有瑪瑙、水晶、綠松石、琥珀、煤精、玳瑁、甚至金銀,常見的題材有辟邪
026 工字佩和雙勝
026 工字佩和雙勝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420年 漢代到兩晉 *材質: 玉、紅玉髓、煤精、琥珀、骨等 *介紹: 1. 「工字佩」:整體器型呈扁平狀,有人認為是更加簡練硬朗、平面化的司南佩,但也有人認為根據目前考古發現,工字佩在西漢墓就已經出現、而司南佩在東漢墓時才有看到,因此很難說兩者誰影響誰。漢代的工字佩目前已知的材質有玉質、琥珀、綠松石、青銅等,從正面看幾乎是正方形,在正方形中間位置兩端向中心收腰形成兩個缺口,看起來如同一個"工"字。在收腰處有貫穿孔,讓它
025 玉舞人
025 玉舞人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戰國到漢代 *材質: 玉 *介紹: 玉舞人可能是古代中國最特殊的墜飾之一。它流行的時間僅在戰國末期到漢代,與當時興起的舞樂風氣有關。它既不像厭勝佩那樣具有特殊的寓意,也不像西周組佩上的玉璜那樣標誌著社會等級,玉舞人可能只是當時的一種審美風尚,帶有濃郁的世俗風情。 玉舞人常常呈現"翹袖折腰"的姿態:側體折腰,並配合著長袖繚繞飛舞。這個舞種在漢代非常通俗流行,大致屬於現在的街舞。因劉邦早年平民出身,對此非常精通。而在《西
024 漢代三大厭勝佩
024 漢代三大厭勝佩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 *材質: 玉 *介紹: 厭勝佩也叫壓勝佩,佩帶在身用以驅鬼辟邪保祥福。漢代三大厭勝佩指玉剛卯、玉司南、以及玉翁仲,俗稱為辟邪三寶。 1. 玉剛卯形狀為小方柱體,柱中有孔,上下貫通,可穿繩用於佩戴。其四個側面均刻有文字,因首句多為“正月剛卯既央”,因而被稱為“剛卯”。另有與玉剛卯形狀尺寸均相同、僅刻字內容不同(但寓意相似)的玉質小方柱體,稱為“嚴卯”。玉剛卯與玉嚴卯一般成對,合稱為雙卯,在漢代常佩戴在身上
023 西南邊地文化的珠子
023 西南邊地文化的珠子 *地域: 西南地區 *年代: 公元前800~前300年 *材質: 地方玉料、紅玉髓、費昂斯、玻璃等 *介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童恩正提出過,在中國古代,從東北,經內蒙古、甘肅、青海到西南,存在著一條“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在這一傳播帶上,從東北至西南,都存在著若干大體相同的文化內涵。這條“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可以一直延伸到中亞細亞和北方草原地帶。 整個傳播帶上最顯著的地標遺存是“大石遺跡”,它們大都屬於墓葬類和宗教祭祀類建築物。而在飾物上,則
022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珠子
022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珠子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1000~前300年 / 春秋戰國時期 *材質: 玉石、紅玉髓、天河石等 *介紹: 西元前1000年,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上,有一個族群興起,目前學者根據編年和地理範圍考據,認為可能是《史記匈奴列傳》中提到的:“燕北有東胡、山戎”中的東胡或山戎。 該文化出土大量青銅兵器、馬具及草原風格的青銅牌飾。由於其中還有大量的珠子、管子和墜飾,呈現典型貿易品的特徵,因此推測此時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可能藉由大量製作飾品及用品,與中原和北方草
021 戰國蜻蜓眼玻璃珠
021 戰國蜻蜓眼玻璃珠 *地域: 中原及周邊 *年代: 公元前475~前221 / 戰國時期 *材質: 玻璃 *介紹: 蜻蜓眼珠是眼睛文化的產物。眼睛文化發源於西亞或印度,人們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蜻蜓眼珠最早見於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而隨著地中海及西亞貿易的傳播,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方的蜻蜓眼珠進入了中國,並深受當時中原地區王公貴族的喜愛。 隨後在戰國時期,中國開始有自己本土蜻蜓眼的製作,推測其中楚國由於得當地金屬及礦藏之利,生產出不少獨特裝飾紋樣的蜻蜓眼玻璃珠。 蜻蜓眼玻璃珠代表了戰國時期
020 戰國紅縞瑪瑙
020 戰國紅縞瑪瑙 *地域: 中原 *年代: 公元前475~前221 /戰國時期 *材質: 紅縞瑪瑙 *介紹: 瑪瑙依其形態分為多種名稱,其中內部夾層呈現線性絲狀紋帶的稱為「縞瑪瑙」,而縞狀的紅瑪瑙就稱為「紅縞瑪瑙」。 紅縞原料的發現,最早是從零星出土的一些西周考古佩配中,偶然參雜一些紅縞的珠子。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及漢代,紅縞瑪瑙的使用則逐漸達到頂峰,以戰國時期最盛。在春秋到戰國晚期的500多年中,紅縞似乎成為了當時高端審美的一種標誌,在中國北方湧現出大量的紅縞珠、環、帶鉤、勒子等器物,不
019 齊國水晶和瑪瑙珠飾
019 齊國水晶和瑪瑙珠飾 *地域: 山東 *年代: 公元前770~前221 / 春秋戰國時期 *材質: 水晶、瑪瑙 *介紹: 齊國從春秋時代開始依靠商業作為國家戰略而崛起,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霸業一直持續到戰國早期。商業帶動了手工產業使齊都臨淄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三大都市之首。 齊國盛產水晶原礦,而志高氣揚的齊人也佩戴水晶組佩,這是一種全新的裝飾形式,仿佛是決意要與西周以來中原程式化、暮氣沉沉的貴族風範決裂,齊人去掉了中原貴族組佩中必備的主題--玉璜,甚至完全不用玉而全部以水晶、瑪瑙代替;他們也